一袭烟雨拉开了神农山暮秋的轻寒,浸染了神农山漫山遍野的白松红叶,也湿润了一段长达34亿年的地质往事,更揭开了数千年前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为百姓治病、指导民众耕农田、设坛祭天求雨、保万民平安的历史。
站在神农山顶极目远眺,北部是连绵无尽的群山,南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脚下是“仰视为峰、俯视为岭、平视为墙”的“峰墙地貌”。心头不禁漾起一抹久违的情愫,来自山石的、植被的、气象的、还有文化的......那山石、那溶洞、那白松、那红叶、那云海、那神坛......

喜欢神农山春夏秋冬四季那每一个飘雨的季节,携带一颗简约的心,用淡然的墨描一幅“神农山的魂和韵”(图1),记忆那山石的厚重、动物和植物的浪漫、文明的闪光点以及自然文化融合交响的鸿篇巨制。
一、拔地而起神农山
从地理视角看,神农山的绝对海拔并不算高,主峰紫金顶海拔只有1028米,但到神农山的第一感觉就是巍峨挺拔,这是什么原因呢?它与神农山拔地而起的地形结构有关,由于这里东西走向的封门口断层刚好从山与平原的结合部穿过,导致这里的地形特点是平原直接过渡为中山

山地,缺少低山和丘陵的过渡(图2),故而造成了本地相对高差在800米以上,视觉上就给人以高耸入云的景象。尤其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学家在山脚下(仙神湖大坝下游)

出露的太古宙地层采到了距今34亿年的锆石样点(图3),更为神农山增加了几多地质的神秘感,把神农山的地质历史增加了9亿年之多。
从地质的视角看神农山,其山体主要有四部分构成,最底部是太古宙变质岩和冲洪积物构成的山基,地形上呈山脚下缓倾斜的坡地;下部是寒武纪页岩夹灰岩构成的陡坡,三叶虫化石、豆鲕粒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典型地质现象都有,本层也是神农红叶的景观层;中下部是寒武纪张夏组厚层灰岩形成的大绝壁,高度可达400米左右,构成了神农山的中层景观-峰墙地貌和围谷、瓮谷地貌;中部为寒武纪薄层灰岩和奥陶纪泥质页岩形成的陡坡和台栈;上部是奥陶纪灰岩形成的陡崖峭壁,高度达200米左右,构成了神农山的上层景观-龙脊长城石墙;龙脊长城顶部是白皮松和神农坛,构成了神农山的顶层景观(图4)。

二、沧海桑田著史卷
前面已经说过,神农山经历了漫长的34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的神奇罕见的自然文化胜地,而更让你震撼的是地质历史上的神农山竟然经历了地球早期的混沌世界和寒武纪海洋(5亿年前后)生命大爆发的壮观场面,奥陶纪海洋(4.6亿年前后)中角石的横行霸道,以及石炭纪海洋(3亿年前后)和二叠纪海洋(2.5亿年前)四个阶段的桑海桑田变迁过程(图5),才有了神农山25亿年以前的变质岩山基和厚度达千余米的石灰岩-页岩山体,才有了汇聚自然文化奇观的神农山和造福百姓的神农祭天坛。

1、见证了华北陆块南缘在34亿年前已经有陆地存在的锆石采集地
当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神农山园区仙神湖大坝下游的太古宙变质岩中采集到34亿年前的继承性锆石样品时(图6),那种激动的心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华北陆块南缘陆地存在的年龄从距今25亿年一下子向前推了9亿年,变成距今34亿年,因为太古宙时期的陆地都呈孤岛状,面积很小,虽然采集到的是继承性锆石,但这些锆石的运距都不会太远,说明在34亿年前这里就有了陆地的存在。

关于锆石的知识:尽管钻石可能是最坚硬的宝石,但锆石能够保存得更为久远。锆石(同时也是12月的生日石)是地球上已知的最为古老的矿物。在澳大利亚,一些锆石甚至能够追溯到超过40亿年前。不过,锆石可不仅是古老,还像年轮一样,锆石可以记录时间,揭示出周围岩石的年龄以及它们所经历的地质活动等。多亏了锆石,研究者们得以了解行星的起源,推断出大陆从海洋中升起的时间,甚至还有可能发现藏在地表下的珍贵矿物。“没有锆石的帮助,我们将很难了解地球。”
2、见证了神农山地区距今5.4-2.5亿年之间沧海桑田变迁的古生物化石
沧海桑田,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你可知道,我们所在的神农山在地质历史时期也有过很多次的沧海桑田变迁,其中能够有清晰地质记录的就有四次之多,包括距今5亿年前后的寒武海、距今4.6亿年前后的奥陶海、距今3亿年前后的石炭海、



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海。地质学家在其沉积的地层中找到了很多海洋的证据,化石是其中主要的证据之一,包括寒武纪的三叶虫化石、腕足类化石,奥陶纪的角石化石,石炭纪的蜓类化石、珊瑚化石、海百合化石等(图7、图8、图9)。

三、自然文化相辉映
与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其他园区比较,神农山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自然景观和文化的有机融合,主要表现在龙脊长城、白皮松与神农祭天坛的融合,始祖峰、女娲峰、次生林、太行猕猴和始祖庙的融合,九龙岭、龙子门、太行红叶、隔山观日月的融合,窄涧谷围谷、仙神泉、摩崖石刻和真谷寺的融合,沐涧寺围谷、沐涧寺和聚龙碑的融合,九龙岭、神龙峰、太行红叶、飞来石和静应寺的融合等。分述如下:
1、龙脊长城和神农祭天坛融合
从神农山卫星影像图上(图10)我们可以看出,神农山呈长条状,中部紫金顶最高,向南向北逐渐降低,形成了“二龙系珠”的神奇造型,与上千颗白皮松相互辉映,最高点为紫金顶,是一个相对开阔的台地,长度约500米,宽度50-100米,台地上建有神农祭天坛。台地南北两侧是两个龙的龙头,北边龙头是观景台(图11),南边龙头是天王峰(图12)。


在龙头处分别有几颗千年白皮松。祭天坛处的白皮松(图13)则是所有白皮松之王。


2、九龙岭和龙子门(穿洞)融合
神农山龙脊长城的底部,是一个“夷平面”,站在龙脊长城上往两侧俯瞰,是一道道与龙脊长城走向垂直,像一条条巨龙向远方延伸,如果将龙脊长城比作龙王和王母,则一道道巨龙就是龙子,也叫“九龙岭”(图14),而位于龙脊长城底部的穿洞(图15),自然而然地就叫“龙子门”。


附: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囚牛(qiú niú)?: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爱好音乐,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拨动丝弦的音乐;?睚眦(yá zì)?:老二,身似豺豹,平生好斗喜杀,成语“睚眦必报”就据它的性格而来,常被装饰在刀环、刀柄、龙吞口上;?嘲风(cháo fēng)?:老三,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形象,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蒲牢(pú láo)?:排行第四,形似盘曲的龙,喜欢吼叫,洪钟上的龙形兽钮便是它;?狻猊(suān ní)?:排行第五,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佛祖收它当了坐骑,在佛座和香炉的脚部常会装饰它的形象;?霸下(bà xià)/ 赑屃(bì xì)?:老六,形似龟,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就是它;?狴犴(bì àn)?:又名宪章,排行老七,形似虎,平生喜好断案,又有威严,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它;?负屃(fù xì)?: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便是它;?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鸱吻、鱼龙,排行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便是它,做张口吞脊状。九龙岭也可按照龙的九子命名。
3、峰墙地貌、围谷瓮谷、摩崖石刻和宗教寺庙融合
在龙脊长城的两侧,俯瞰是九龙岭,但如果仰视这些山岭,就变成了一个个山峰石柱(图16),而从横向平视,又变成了一道道高达数百米的崖壁,这


就是神农山独特的峰墙地貌(图17)景观。而在云阳峡谷的东侧和仙神河峡谷的西侧,这表现为一个连接一个的围谷和瓮谷景观(图18),

在这些围谷和瓮谷的谷底,常常是泉水发育的区域,并且由于这些围谷、瓮谷都是开口向东南的朝阳区,风水环境极好而成为古人建设宗教寺庙的理想区域(图19)。

4、页岩、麓坡、原始次生林、神农红叶、太行猕猴
神农山峰墙、围谷、瓮谷地貌的下部,是神农山的麓坡,坡度较陡,大约在20-400左右,构成麓坡的岩性为页岩夹厚层灰岩,厚层灰岩多形成陡坎,由于页岩易风化成土壤,因此,这一地段植被非常茂盛,多以原始次生林的出现,植被的茂盛为太行猕猴的活动提供了空间,因此,神农山的太行猕猴主要活动在这一区域(图20),同时,由于色叶树的集中连片生长,导致这一地段的红叶(图21)成为旅游欣赏的一景。


四、日月云雨铸仙境
神农山之所以能在远古时期就受到青睐,一是因为这里地处三河之中的河内地,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二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中药材种类丰富;三是因为这里自然景观十分独特,不仅有峰墙列屏、围谷瓮谷、龙脊长城等地文景观,还有白皮松、神农红叶、太行猕猴等生物景观,更有隔山观日月、白龙游谷、一袭烟雨等自然与天象奇观。尤其是天象与气候更是让人震撼,尤其是白龙游谷出现时,整个神农坛犹如空中瑶台(图22),仙气十足,让人流连忘返。

龙子门让龙脊长城锦上添花,为龙脊长城带来更多的自然景象。隔山观日出日落,隔山观月缺月圆。龙头的紫金顶则是夜观星象、夜观流星的最佳处。
